<編號說明>下列「a-b-c」的編號中,a代表核心能力序號,b代表階段序號,c代表流水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

 

1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分段能力指標

(1)性別的自我瞭解

1-1-1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

1-1-2尊重不同性別者的特質。

1-2-1覺知身體意象對身心的影響。

1-2-2覺察性別特質的刻板化印象。

1-2-3欣賞不同性別者的創意表現。

1-3-1認知青春期不同性別者身體的發展與保健。

1-3-2認知次文化對身體意象的影響。

1-3-3認識多元的性取向。

1-3-4理解性別特質的多元面貌。

1-3-5認識不同性別者的成就與貢獻。

1-3-6瞭解職業的性別區隔現象。

1-4-1尊重青春期不同性別者的身心發展與差異。

1-4-2分析媒體所建構的身體意象。

1-4-3尊重多元的性取向。

1-4-4辨識性別特質的刻板化對個人的影響。

1-4-5接納自己的性別特質。

1-4-6探求不同性別者追求成就的歷程。

1-4-7瞭解生涯規劃可以突破性別的限制。

(2)性別的人我關係

2-1-1辨識性別角色的刻板化印象。

2-1-2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

2-1-3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不受性別的限制。

2-1-4認識自己的身體隱私權。

2-2-1瞭解不同性別者在團體中均扮演重要的角色。

2-2-2尊重不同性別者做決定的自主權。

2-2-3分辨性別刻板的情緒表達方式。

2-2-4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自主權。

2-2-5認識性騷擾與性侵害的類型。

2-2-6認識多元的家庭型態。

2-2-7認識家庭暴力及其求助管道。

2-3-1瞭解家庭與學校中的分工,不應受性別的限制。

2-3-2學習在性別互動中,展現自我的特色。

2-3-3認識不同性別者處理情緒的方法,採取合宜的表達方式。

2-3-4尊重不同性別者在溝通過程中有平等表達的權利。

2-3-5辨別不同類型的情感關係。

2-3-6釐清性與愛的迷思。

2-3-7同理與關懷受到性騷擾或性侵害者。

2-3-8認識家庭暴力對身心發展的影響。

2-3-9瞭解人人都享有人身自主權、教育權、工作權、財產權等權益,不受性別的限制。

2-3-10瞭解性別權益受侵犯時,可求助的管道與程序。

2-4-1分析現今社會問題與刻板的性別角色關係。

2-4-2思考傳統性別角色對個人學習與發展的影響。

2-4-3分析性別平等的分工方式對於個人發展的影響。

2-4-4解析人際互動中的性別偏見與歧視。

2-4-5去除性別刻板的情緒表達,促進不同性別者的和諧相處。

2-4-6習得性別間合宜的情感表達方式。

2-4-7釐清情感關係中的性別刻板模式。

2-4-8學習處理與不同性別者的情感關係。

2-4-9善用各種資源與方法,維護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2-4-10認識安全性行為並保護自己。

2-4-11破除對不同性別者性行為的雙重標準。

2-4-12探究性騷擾與性侵害相關議題。

2-4-13釐清婚姻中的性別權力關係。

2-4-14尊重不同文化中的家庭型態。

2-4-15習得家庭暴力的防治之道。

2-4-16認識性別權益相關的資源與法律。

(3)性別的自我突破

3-2-1運用科技與媒體資源,不因性別而有差異。

3-2-2檢視校園中資源運用與分配在性別上的差異。

3-3-1解讀各種媒體所傳遞的性別刻板化。

3-3-2參與團體活動與事務,不受性別的限制。

3-3-3表達對社區公共事務的看法,不受性別限制。

3-3-4檢視不同族群文化中的性別關係。

3-3-5體認社會和歷史演變過程中所造成的性別文化差異。

3-4-1運用各種資訊、科技與媒體資源解決問題,不受性別的限制。

3-4-2檢視校園資源分配中對性別的不平等,並提出改善策略。

3-4-3運用校園各種資源,突破性別限制。

3-4-4參與公共事務,不受性別的限制。

3-4-5探究社會建構下,性別歧視與偏見所造成的困境。

3-4-6反思社會環境中,性別關係的權力結構。

3-4-7探究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歧視,並尋求改善策略。




2環境教育議題分段能力指標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1-1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2-1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1-2-2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式表達內心感受。

1-2-3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1-3-1能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

1-4-1覺知人類生活品質乃繫於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維持生態平衡。

(2)環境概念知識

2-1-1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

2-2-1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2-2-2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探究可能的改善方法。

2-3-1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2-3-2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2-3-3認識全球性的環境議題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瞭解相關的解決對策。

2-4-1瞭解環境與經濟發展間的關係。

2-4-2認識國內的環境法規與政策、國際環境公約、環保組織,以及公民的環境行動。

2-4-3能比較環境議題中文化間的差異,並能理解環境正義及世代公平的內涵。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3-1-1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3-2-1思考生物與非生物在環境中存在的價值。

3-2-2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3-2-3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3-3-1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3-3-2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與社區的環境,並透過對於相關環境議題的瞭解,體會環境權的重要。

3-4-1關懷弱勢團體及其生活環境。

3-4-2養成積極探究國內外環境議題的態度。

3-4-3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永續發展。

3-4-4願意依循環保簡樸與健康的理念於日常生活與消費行為。

(4)環境行動技能

4-1-1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4-1-2能經由家人與師長指導,以文字、圖畫等方式記錄校園與住家環境問題。

4-2-1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4-2-2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

4-2-3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

4-2-4能辨識與執行符合環境保護概念之綠色消費行為。

4-3-1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4-3-2能分析各國之環境保護策略,並與我國之相關做法做比較。

4-3-3能對環境議題相關報導提出評論,並爭取認同與支持。

4-3-4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4-3-5能以各種管道向行政機關、民意代表或非政府組織發聲,以表達自己對環境問題的看法。

4-4-1能運用科學方法鑑別、分析、瞭解周遭的環境狀況與變遷。

4-4-2能草擬自己居住社區之環境保護行動計畫。

4-4-3能以調查與統計分析等方式檢討環境問題解決策略之成效。

4-4-4能以客觀中立的態度與他人對環境議題進行辯證,以說服他人或者接受指正。

4-4-5能抵制違反環境保護相關法規之產品。

4-4-6能進行公民行動之遊說與訴願,要求相關單位重視並改善環境問題。

(5)環境行動經驗

5-1-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5-2-1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活動經驗。

5-2-2具有參與調查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5-3-1具有參與規劃校園環境調查活動的經驗。

5-3-2執行日常生活中進行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5-3-3主動參與學校社團和社區的環境保護相關活動。

5-3-4具有參與地區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的經驗。

5-4-1具有參與國際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的經驗。

5-4-2參與舉辦學校或社區的環境保護與永續發展相關活動。

5-4-3能與同儕組成團隊,採民主自治程序,進行環境規劃以解決環境問題。

5-4-4具有提出改善方案、採取行動,進而解決環境問題的經驗。




3資訊教育議題分段能力指標

 

資訊教育能力指標編碼原則,第一碼代表課程核心能力序號,資訊核心能力包括:(1)資訊科技概念的認知、(2)資訊科技的使用、(3)資料的處理與分析、(4)網際網路的認識與應用、(5)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第二碼代表階段序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一至三年級)。第三碼代表能力指標之流水號。

 

第一階段(國小一至二年級)

資訊教育在小學一、二年級雖未安排資訊技能的學習,但鼓勵教師將資訊科技靈活運用於教學過程中,利用資訊科技多媒體的效果與網路上豐富的資源,營造活潑生動、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

 

第二階段(國小三至四年級)

本階段課程包含學習電腦的基本操作與使用規範、視窗環境的操作、中英文輸入、文書處理軟體的基本操作、繪圖軟體的應用、檔案儲存與管理、瀏覽器的基本操作、遵守公用電腦及網路使用規範等。

1-2-1 能瞭解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之應用。

1-2-2 能瞭解操作電腦的姿勢及規劃使用電腦時間。

1-2-3 能正確操作及保養電腦硬體。

1-2-4 能正確更新與維護常用的軟體。

1-2-5 能瞭解資料安全的維護並能定期備份資料。

2-2-1 能遵守電腦教室(或公用電腦)的使用規範。

2-2-2 能操作視窗環境的軟體。

2-2-3 能正確使用儲存設備。

2-2-4 能有系統的管理電腦檔案。

2-2-5 能正確操作鍵盤。

2-2-6 能熟練中英文輸入。

3-2-1 能使用編輯器進行文稿之編修。

3-2-2 能操作印表機輸出資料。

3-2-3 能操作常用之繪圖軟體。

4-2-1 能操作常用瀏覽器的基本功能。

5-2-1 能遵守網路使用規範。

 

第三階段(國小五至六年級)

本階段課程著重在學習電腦多媒體設備、簡報軟體、影音編輯、網路環境與資料的安全防護及資訊倫理的實踐。

1-3-1 能認識電腦病毒的特性。

2-3-1 能認識電腦硬體的主要元件。

2-3-2 能操作及應用電腦多媒體設備。

3-3-1 能操作掃瞄器及數位相機等工具。

3-3-2 能利用簡報軟體編輯並播放簡報。

3-3-3 能使用多媒體編輯軟體進行影音資料的製作。

4-3-1 能應用網路的資訊解決問題。

4-3-2 能瞭解電腦網路之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4-3-3 能遵守區域網路環境的使用規範。

4-3-4 能認識網路資料的安全防護。

4-3-5 能利用搜尋引擎及搜尋技巧尋找合適的網路資源。

4-3-6 能利用網路工具分享學習資源與心得。

5-3-1 能瞭解網路的虛擬特性。

5-3-2 能瞭解與實踐資訊倫理。

5-3-3 能認識網路智慧財產權相關法律。

5-3-4 能認識正確引述網路資源的方式。

5-3-5 能認識網路資源的合理使用原則。

 

第四階段(國中一至三年級)

此階段課程安排在國中一至三年級實施,學習程式語言基本概念、圖表製作及資料庫概念等。此階段學校應儘量設計資訊科技與各學習領域整合之教學或主題式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讓學生將所學之資訊能力充分應用於學習活動中。

2-4-1 能認識程式語言基本概念及其功能。

3-4-1 能利用軟體工具分析簡單的數據資料。

3-4-2 能利用軟體工具製作圖與表。

3-4-3 能認識資料庫的基本概念。

3-4-4 能建立及管理簡易資料庫。

3-4-5 能針對問題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3-4-6 能規劃出問題解決的程序。

3-4-7 能評估問題解決方案的適切性。

3-4-8 能瞭解電腦解決問題的範圍與限制。

3-4-9 能判斷資訊的適用性及精確度。

5-4-1 能區分自由軟體、共享軟體與商業軟體的異同。

5-4-2 能善盡使用科技應負之責任。

5-4-3 能遵守智慧財產權之法律規定。

5-4-4 能認識網路犯罪類型。

5-4-5 能應用資訊及網路科技,培養合作與主動學習的能力。

5-4-6 能建立科技為增進整體人類福祉的正確觀念,善用資訊科技做為關心他人及協助弱勢族群的工具。




4家政教育議題分段能力指標



(1)飲食

1-1-1察覺食物與健康的關係。

1-1-2察覺飲食衛生的重要性。

1-1-3願意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

1-2-1認識飲食對個人健康與生長發育的影響。

1-2-2察覺自己的飲食習慣與喜好。

1-2-3選用有益自己身體健康的食物。

1-2-4察覺食物在烹調、貯存及加工等情況下的變化。

1-2-5製作簡易餐點。

1-2-6瞭解均衡的飲食並應用於生活中。

1-3-1比較不同的個人飲食習慣。

1-3-2瞭解飲食與人際互動的關係。

1-3-3接納他人所喜歡的食物。

1-3-4瞭解食物在烹調、貯存及加工等情況下的變化。

1-3-5選擇符合營養且安全衛生的食物。

1-3-6運用烹調方法,製作簡易餐點。

1-3-7認識傳統節慶食物與臺灣本土飲食文化。

1-4-1瞭解個人的營養需求,設計並規劃合宜的飲食。

1-4-2選購及製作衛生、安全、營養且符合環保的餐點。

1-4-3表現良好的飲食行為。

1-4-4瞭解並接納異國的飲食文化。

(2)衣著

2-1-1關心自己的衣著。

2-1-2願意分享自己所喜歡的服飾用品。

2-2-1認識常見的織品。

2-2-2認識衣著對個人的重要性。

2-2-3瞭解自己的穿著習慣與喜好。

2-2-4養成收拾衣物的習慣。

2-3-1瞭解織品與生活的關係。

2-3-2瞭解穿著與人際溝通的關係。

2-3-3表現合宜的穿著。

2-3-4運用基本手縫技巧,製作簡易生活用品。

2-3-5瞭解衣物管理的重要性。

2-4-1瞭解織品的基本構成與特性。

2-4-2具備簡易修補衣物的能力。

2-4-3結合環保概念管理衣物。

2-4-4設計、選購及製作簡易生活用品。

2-4-5欣賞服飾之美。

(3)生活管理

3-1-1瞭解自己所擁有的物品並願意與他人分享。

3-1-2察覺自己的生活禮儀與習慣。

3-1-3察覺個人的消費行為。

3-1-4察覺周遭美化生活的物品。

3-1-5認識日常生活的用具。

3-2-1認識我們社會的生活習俗。

3-2-2察覺自己家庭的生活習慣。

3-2-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3-2-4表現合宜的生活禮儀。

3-2-5認識基本的消費者權利與義務。

3-2-6認識個人生活中可回收的資源。

3-2-7製作簡易創意生活用品。

3-2-8認識生活中的美化活動。

3-3-1認識臺灣多元族群的傳統與文化

3-3-2運用環境保護與資源回收並於生活中實踐。

3-3-3從事與欣賞美化生活的藝術造型活動。

3-3-4認識並能運用社區資源。

3-3-5運用消費知能選購合適的物品。

3-3-6利用科技蒐集生活相關資訊

3-4-1運用生活相關知能,肯定自我與表現自我。

3-4-2展現合宜的禮儀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3-4-3建立合宜的生活價值觀。

3-4-4運用資源分析、研判與整合家庭消費資訊,以解決生活問題。

3-4-5瞭解有效的資源管理,並應用於生活中。

3-4-6欣賞多元的生活文化,激發創意、美化生活。

3-4-7瞭解並尊重不同國家及族群的生活禮儀。

(4)家庭

4-1-1認識家庭的組成分子與稱謂。

4-1-2察覺自己與家人的溝通方式。

4-2-1瞭解個人具有不同的特質。

4-2-2認識自己與家人在家庭中的角色。

4-2-3適當地向家人表達自己的需求與情感。

4-2-4察覺家庭生活與家人關係。

4-2-5瞭解參與家庭活動的重要性。

4-3-1瞭解家人角色意義及其責任。

4-3-2運用溝通技巧與家人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受。

4-3-3探索家庭生活問題及其對個人的影響。

4-3-4參與家庭活動、家庭共學,增進家人感情。

4-3-5瞭解不同的家庭文化。

4-4-1肯定自己,尊重他人。

4-4-2運用溝通技巧,促進家庭和諧。

4-4-3調適個人的家庭角色與其他角色間的衝突。

4-4-4主動探索家庭與生活中的相關問題,研擬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

4-4-5參與策劃家人共同參與的活動,增進家人感情。

4-4-6運用學習型家庭概念於日常生活中。

4-4-7尊重並接納多元的家庭生活方式與文化。






5人權教育議題分段能力指標

 

(1)人權的價值與實踐

1-1-1舉例說明自己所享有的權利,並知道人權是與生俱有的。

1-1-2瞭解、遵守團體的規則,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1-3討論、分享生活中不公平、不合理、違反規則、健康受到傷害等經驗,並知道如何尋求救助的管道。

1-1-4說出自己對一個美好世界的想法。

1-2-1欣賞、包容個別差異並尊重自己與他人的權利。

1-2-2知道人權是普遍的、不容剝奪的,並能關心弱勢。

1-2-3說出權利與個人責任的關係,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1-2-4舉例說明生活上違反人權的事件,並討論發生的原因。

1-2-5察覺並避免個人偏見與歧視態度或行為的產生。

1-3-1表達個人的基本權利,並瞭解人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1-3-2理解規則之制定並實踐民主法治的精神。

1-3-3瞭解平等、正義的原則,並能在生活中實踐。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1-3-5搜尋保障權利及救援系統之資訊,維護並爭取基本人權。

1-4-1探討違反人權的事件對個人、社區(部落)、社會的影響,並提出改善策略、行動方案。

1-4-2瞭解關懷弱勢者行動之規劃、組織與執行,表現關懷、寬容、和平與博愛的情懷,並尊重與關懷生命。

1-4-3瞭解法律、制度對人權保障的意義。

1-4-4探索各種權利可能發生的衝突,並瞭解如何運用民主方式及合法的程序,加以評估與取捨。

1-4-5討論世界公民的責任,並提出一個富有公平、正義永續發展的社會藍圖。

(2)人權的內容

2-1-1瞭解兒童對遊戲權利的需求並促進身心健康與發展。

2-2-1認識生存權、身分權與個人尊嚴的關係。

2-2-2認識休閒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2-3-1瞭解人身自由權並具有自我保護的知能。

2-3-2瞭解兒童權利宣言的內涵及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基本需求的維護與支持。

2-3-3瞭解人權與民主法治的密切關係。

2-3-4理解貧窮、階級剝削的相互關係。

2-3-5理解戰爭、和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2-3-6認識教育權、工作權與個人生涯發展的關係。

2-4-1瞭解文化權並能欣賞、包容文化差異。

2-4-2認識各種人權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2-4-3瞭解人權的起源與歷史發展對人權維護的意義。

2-4-4瞭解世界人權宣言對人權的維護與保障。

2-4-5認識聯合國及其他人權相關組織對人權保障的功能。

2-4-6運用資訊網絡瞭解人權相關組織與活動。

2-4-7探討人權議題對個人、社會及全球的影響。




6生涯發展教育議題分段能力指標

 

(1)自我覺察

1-1-1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與態度。

1-1-2認識自己的長處及優點。

1-2-1培養自己的興趣、能力。

1-3-1探索自己的興趣、性向、價值觀及人格特質。

(2)生涯覺察

2-1-1培養互助合作的生活態度。

2-2-1培養良好的人際互動能力。

2-2-2激發對工作世界的好奇心。

2-2-3認識不同類型工作內容。

2-2-4瞭解工作對個人的意義及社會的重要性。

2-2-5培養對不同類型工作的態度。

2-3-1認識工作世界的類型及其內涵。

2-3-2瞭解自己的興趣、性向、價值觀及人格特質所適合發展的方向。

2-3-3瞭解社會發展階段與工作間的關係。

(3)生涯探索與進路選擇

3-2-1培養規劃及運用時間的能力。

3-2-2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及做決定。

3-3-1培養正確工作態度及價值觀。

3-3-2學習如何尋找並運用工作世界的資料。

3-3-3培養解決生涯問題及做決定的能力。

3-3-4瞭解教育及進路選擇與工作間的關係。

3-3-5發展規劃生涯的能力。





7海洋教育議題分段能力指標

 

(1)海洋休閒

1-1-1願意並喜歡參與親水活動。

1-1-2說明親水活動要注意的安全事項。

1-2-1分享家鄉或鄰近地區的親水活動。

1-2-2覺察親水活動中的危險情境,並能預防與處理。

1-2-3學會游泳基本技能(如韻律呼吸、水母漂、打水等)

1-2-4描述臨海或溪流附近地區居民的生活方式。

1-2-5瞭解家鄉或鄰近沿海或河岸景觀的特色。

1-3-1說明臺灣地區知名的親水活動。

1-3-2體驗親水活動,如游泳、浮潛、帆船等,分享參與的樂趣或心得。

1-3-3衡量身體狀況,在安全情境下選擇適性的親水活動。

1-3-4學會至少一種游泳方式(如捷式、蛙式、仰式等)

1-3-5瞭解漁村的生活環境,分享漁民生活特色。

1-3-6瞭解漁村景觀、飲食文化與生態旅遊的關係。

1-3-7透過訪問、調查或蒐集資訊,探討漁村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

1-3-8說明社會發展與漁村生活型態、自然環境的關係。

1-4-1參與一種以上水域休閒活動,體驗親水的樂趣。

1-4-2學習從事水域休閒運動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安全自救的能力。

1-4-3能以正確姿勢換氣游泳。

1-4-4瞭解海岸型觀光資源,拓展自己可參與親海休閒活動。

1-4-5規劃自己可行之親海休閒活動,並樂於分享其經驗。

1-4-6參與水域生態旅遊活動,體會地方人文風情。

1-4-7參與水域生態旅遊,學習環境保護與休閒活動平衡共存的解決方式。

(2)海洋社會

2-2-1瞭解水產買賣活動。

2-3-1分享水產相關職業(如養殖業、漁撈業等)工作內容與生活型態。

2-3-2瞭解水產業加工製造過程及銷售方式。

2-3-3瞭解臺灣國土(領土)地理位置的特色及重要性。

2-3-4瞭解臺灣具備海洋國家發展的條件及優勢。

2-4-1認識臺灣漁業轉型與發展的現況和未來,如海洋科技產業對漁業影響。

2-4-2瞭解航運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2-4-3瞭解海洋各級產業結構的現況,探索海洋經濟活動帶來的影響。

2-4-4認識國內水產或海洋產業經濟活動的運作概況。

2-4-5認識水汙染防治法、海洋汙染防治法、聯合國海洋公約等相關法規的基本精神。

2-4-6瞭解我國領海主權與經濟海域權利的內涵。

2-4-7瞭解臺灣海洋主權與經濟發展、國防、政治主權的關係。

(3)海洋文化

3-2-1認識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變遷。

3-2-2說明家鄉或鄰近的水域環境變遷對生活的影響。

3-2-3感受海洋文學作品中的意涵。

3-2-4表達對海洋的想像與感受。

3-2-5激發想像力,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編創與水有關的故事。

3-2-6在寫作中藉由觀察欣賞海洋的變化,激發想像力及創造力。

3-2-7透過肢體、聲音、圖像及道具等,進行以海洋為主題之藝術表現。

3-2-8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的故事與緣由。

3-2-9瞭解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與生活的關係。

3-3-1瞭解臺灣先民(如平埔族、原住民或其他族群)海洋拓展的歷程。

3-3-2說明臺灣先民海洋拓展史對臺灣開發的影響。

3-3-3說明臺灣不同時期的海洋文化,並能尊重不同族群。

3-3-4發現臺灣海洋環境的特色,瞭解其海洋環境與人文歷史。

3-3-5廣泛閱讀以海洋為素材之文學作品。

3-3-6蒐集並分享海洋探險家的事蹟。

3-3-7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表現對海洋的尊重與關懷。

3-3-8說明臺灣地區不同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的特色。

3-3-9比較臺灣地區不同海洋民俗活動、宗教信仰的差異。

3-4-1瞭解臺灣地理位置在航運史上的重要性。

3-4-2分析臺灣海洋拓展史之演進與未來發展。

3-4-3聆聽、閱讀、欣賞各式以海洋為主題之文學作品,瞭解臺灣海洋文學的內涵與特色。

3-4-4嘗試以海洋為素材,並利用寫作技巧,從事文學創作以表達自己對海洋的感受。

3-4-5分析臺灣海洋藝術的內涵與精神。

3-4-6能運用音樂、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形式,鑑賞與創作海洋為主題的藝術。

3-4-7瞭解海洋民俗信仰及傳統祭典與當地社會發展之關連。

3-4-8能藉由認識海洋民俗信仰,體認人與大自然互生共存的關係。

(4)海洋科學

4-1-1察覺水與生物生長的關係。

4-1-2辨別冷熱、晴雨等天氣的變化。

4-1-3覺察天氣變化,並適切因應。

4-2-1認識水的性質與其重要性。

4-2-2說明水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及其重要性。

4-2-3認識臺灣不同季節的天氣變化。

4-2-4探討颱風對生活的影響。

4-2-5說明並做好基本的防颱措施。

4-2-6運用適切材質,製作簡易的水上漂浮器具。

4-3-1觀察河水或海水的波動現象。

4-3-2瞭解海嘯形成的原因、影響及應變方法。

4-3-3說明潮汐現象的變化及其與生活的關係。

4-3-4認識臺灣的主要河流與港口。

4-3-5簡單分析氣象圖並解讀其與天氣變化的關係。

4-3-6說明海洋與雨量、風向、溫度等的相關性。

4-3-7辨別各種船舶的種類與外形。

4-3-8分享漁船、貨船、軍用船舶及港口的功能。

4-4-1瞭解水循環的過程。

4-4-2認識海水的化學成分。

4-4-3認識海水的物理性質(如密度、比熱、浮力、壓力等)與作用(如波浪、潮汐、洋流等),及其對海洋生物分布的影響。

4-4-4認識海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比例及種類。

4-4-5瞭解板塊運動與海底地形(如大陸棚、中洋脊、海溝等)的關係。

4-4-6瞭解臺灣海岸地形的種類與海岸災害(如海嘯、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的成因,並提出永續利用的方法。

4-4-7認識氣溫與氣壓的交互關係(如風和雲的形成原因)

4-4-8認識臺灣的氣候型態(如春雨、梅雨、颱風等)與海洋的關係。

4-4-9認識海水淡化及其應用。

4-4-10認識潮汐、風力等發電方法對經濟發展與環境的重要。

(5)海洋資源

5-1-1願意分享品嚐水產食品的經驗。

5-1-2瞭解人類不當的行為對河流或海洋環境及其他生物的危害。

5-2-1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水產食物。

5-2-2瞭解生活中水產食物對身體的影響。

5-2-3應用網路或其他資源,蒐集臺灣沿海各地的飲食特色。

5-2-4認識水中生物及其外型特徵。

5-2-5說明水中生物的運動方式。

5-2-6瞭解海水含有鹽。

5-2-7關懷河流或海洋生物與環境,養成愛護生物、尊重生命、珍惜自然的態度。

5-2-8參與河流或海洋環境的維護,如淨灘、淨溪等。

5-3-1探討水產產業與居民飲食文化之關係。

5-3-2說明海洋生物種類及其生活型態、棲地。

5-3-3瞭解海洋生物食物鏈。

5-3-4覺察海洋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5-3-5瞭解海洋常見的能源、礦物資源。

5-3-6蒐集海洋環境議題之相關新聞事件(如海洋汙染、海岸線後退、海洋生態的破壞),瞭解海洋遭受的危機與人類生存的關係。

5-3-7探討河流或海洋生態保育與生活的關係。

5-4-1瞭解日常生活中水產的來源與製作過程。

5-4-2瞭解水產可用食品特性與營養價值。

5-4-3瞭解水域或海洋生態系的特性,物種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以及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特性。

5-4-4瞭解人工養殖的現況,並積極維護環境。

5-4-5認識海洋再生資源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5-4-6認識常見的環境汙染指標生物與生物累積作用,察覺人類活動對生物與自己的影響。

5-4-7察覺海面活動、海岸工程及陸地廢棄物排放對生物生存所造成的阻力,並提出可行的防治方法。

5-4-8瞭解科技發展與海洋資源永續發展的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ivermo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